注册
账号登录
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朗视仪器IPO终止:原计划募资约3亿元,钱志明为实际控制人

来源:贝多财经
作者:贝多财经
发布时间:2024-04-16
摘要: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朗视仪器”)及其保荐人东兴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对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朗视仪器”)及其保荐人东兴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对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

据贝多财经了解,朗视仪器于2022年6月递交招股书(申报稿),准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原计划募资3.26亿元,将用于医用锥形束CT(海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期间,朗视仪器曾就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进行了回复、更新。不过,该公司并未对招股书进行更新。基于此,朗视仪器也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而多次被中止审核。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朗视仪器成立于2011年3月,是一家以从事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主的企业。目前,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393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钱志明,股东包括钱志明、同方威视等。

据招股书介绍,朗视仪器是一家提供先进医学影像产品及服务的公司,主要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提供锥形束CT产品。其中,锥形束CT是一种采用锥形束X射线、平板探测器进行三维体层摄影的医学影像设备。

据介绍,锥形束CT的工作原理是:由X射线发生器、平板探测器在旋转机架带动下围绕患者进行圆轨道扫描,获得不同角度的投影数据,相关数据通过专用的锥形束CT重建算法转化为三维图像数据,进而通过专用的图像处理软件供临床医生观察和诊断。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朗视仪器的营收分别为2.22亿元、2.15亿元和4.05亿元,净利分别为2044.89万元、1810.24万元和6418.89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679.34万元、1022.28万元和5672.77万元。

据贝多财经了解,朗视仪器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口腔锥形束CT产品、软件产品。报告期内,该公司口腔锥形束CT产品收入占各年度的比例分别为99.89%、99.99%、99.98%,其他产品收入占比相对较小。

目前,朗视仪器的销售模式以经销模式为主,直销模式为辅。2019-2021 年,该公司的经销模式收入占比分别为 94.00%、93.39%、93.99%,占比较大。据介绍,该公司销售模式的形成主要根据其发展重心、终端客户分布特性及终端客户购买习惯等因素制定。

报告期内,朗视仪器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95.91万元、2363.76万元和3628.50万元。其中,耳鼻喉锥形束CT、隐形正畸矫治器、车载锥形束CT、口腔数字印模仪等新产品研发投入占比较大。

本次上市前,朗视仪器董事长钱志明直接持有该公司33.80%的股份,为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另外,钱志明作为有限合伙人持有海宁海睿3.94%的出资份额,海宁海睿持有朗视仪器3.17%的股权。

同时,同方威视(CS)持股22.68%,荷塘探索持股8.19%,利金科技持股7.97%,朗曜投资持股3.30%,海宁海睿持股3.17%,水木创信持股3.08%,海宁富道持股2.69%。其中,郝群与宁波鑫欧特、海宁海睿、海宁富道构成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持股11.95%。

据招股书披露,王亚杰、利金科技构成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持股8.92%。另外,朗视仪器董事、总经理张文宇持股1.06%,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吴宏新持股1.05%,副总经理王亚杰持股0.95%,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俞冬梅持股0.51%。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 相关推荐
  • 1
    工信部赵志国: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
  • 2
    工信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
  • 3
    河北:推动钢铁产业发展高端材料级产品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材产品
  • 4
    国家能源局: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
  • 5
    国家能源局:将不断完善新型储能政策体系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6
    深交所:国创高新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 今日起临时停牌
  • 7
    实现良好开局 一季度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9%
  • 8
    62家中药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 近七成净利同比增长
  • 9
    顺应新规 多只ETF调整流动性服务商
  • 10
    市占率连续12季下滑 多家银行打折卖基金
  • 11
    成长股跌成了价值股 公募南下开启抢购模式
  • 12
    港股吸引力提升 QDII基金纷纷加仓
  • 13
    追求稳定回报 基金聚焦高胜率投资机会
  • 14
    迷你基金何去何从 公募面临两难抉择
  • 15
    积极引入公证机构 私募破解持有人大会合规困境
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