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账号登录
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双良节能业绩再创新高,进入光伏赛道三年营收翻十倍

来源:深水财经社
作者:冰火
发布时间:2024-04-29
摘要:双良节能去年不仅营收与净利润增速高于同行,而且首次突破200亿元和10亿元大关。

不断在光伏硅片开疆拓土的双良节能(600481)去年再获大丰收。

4月26日,双良节能(600481)披露2023年报,实现营收231.5亿元,同比增长59.91%;归属净利润15.02亿元,同比增长57.07%。

借助光伏新能源下游需求的高增长,双良节能的硅片和节能设备两大业务全面开花,去年不仅营收与净利润增速高于同行,而且首次突破200亿元和10亿元大关,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要知道,在2020年,双良节能的营收还只有20来亿,仅仅三年时间就翻了10多倍,公司在三年前向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可说是赚得盆满钵满。

“202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公司多措并举,订单与销售再创新高。”双良节能在年报中表示,公司把握“双碳”机遇,一手深耕“节能节水”,一手布局“新能源”,开辟光伏、氢能新赛道,实现“装备+材料”双轮驱动。

一、光伏营收倍增的秘诀

双良节能位于“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市,公司于1982年创立,2003年上交所上市。目前已实现从节能节水到光伏新能源设备,再到氢能设备的跨越式发展。

2023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绿色清洁、高效低耗、从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双良节能主业的“三驾马车”——节能节水、新能源装备、光伏均是传统产能在“新质”要求下的新路径。

2023年,双良“三驾马车”营收占比分别为12.79%、11.57%、74.61%。在业绩贡献度来看,光伏业务无疑是最大功臣。公司光伏业务主要包括单晶硅片、硅棒和组件,这部分营收同比增长100.41%至172.73亿元,营收占比74.61%,毛利率增加0.43个百分点至8.23%。

2023年,光伏产业下游需求虽然仍然旺盛,但是很多中上游企业已经陷入内卷,双良节能为何能逆势突围?

一方面,双良主攻硅片,一体化布局动作较少,没有相关产能出售与减值;另一方面,提前锁定上下游价格,聚焦大尺寸和N型硅片。

在产能方面:2023年上半年,公司单晶硅二期产能完成爬坡,同时三期产能已进入爬坡阶段,预计全部产能达产后产能将进入行业前三位。

在降本增效方面:一是从质控端实现成晶率、成品率提升及成本下降;二是通过智能拉晶/一键拉晶、自动复投,提升人效超一倍;三是通过1600炉型快速稳温参数研发,实现调温工时同比降低近20%,引放成活率提高近5%。

在上游原材料端,国金证券研报表示,双良提前锁定进口石英砂供给,有效保障硅片出货及成本,同时有望依托先进产能带来的后发优势持续降本。

在下游客户端,双良单晶硅品质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公司与通威、爱旭、润阳、天合光能等多家下游电池厂商建立合作并签订销售长单,总订单预计超过千亿元。

不过,由于单晶硅片价格持续承压,叠加硅料价格持续下跌增加了公司存货跌价损失,今年一季度,双良的单晶硅业务收入下降,导致公司净利润出现阶段性亏损。

对于市场普遍担忧的光伏产能过剩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产业过剩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取得新的平衡,不用过多担心,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适当引导就可以应对所谓的过剩危机。

二、还原炉“老大”,毛利率大幅提升

俗话得好“淘金先富卖铲人”,意思就是不管下游能不能淘到金子,但是上游的设备提供者必然是先赚一波。

双良节能的新能源装备业务,主要产品为多晶硅还原炉及其模块、绿电智能制氢装备等,应用于光伏行业及氢能源行业上游。

在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双良节能绝对是“老大”,市占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5%以上,已形成从12对棒到72对棒产品系列化,尤其是40对棒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炉型。

公司加快优化60对、72对棒等大炉型,抢抓设备更新换代机会;同时中标青海瑞豪12及24对棒电子级还原炉及撬块系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2023年,公司新能源装备业务全年累计获订单超24亿元。

不过,由于光伏多晶硅产能投放边际下滑,新能源装备营收同比下降7.82%至26.78 亿元,但毛利率提升10.05个百分点至44.79%,依然是公司最赚钱的业务。

国联证券研报认为,双良节能还原炉龙头地位稳固,市占率有望稳中提升。

三、氢能布局加速,海外率先破局

“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迅猛崛起,与此同时,北京还在押注氢能源动力汽车,着眼于成为氢能产业全球领导者。”4月24日,参考消息援引港媒报道。

氢能首次作为前沿新兴产业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

其实早在2022年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氢能发展战略,计划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约5万辆,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万-20万吨/年。

那么,化石燃料制氢与绿电制氢有何不同?

传统化石燃料制氢,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而绿电制氢相当于用“绿色”制造“绿色”,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产生的电能来制取氢气,无排放特性使得其成为一种可持续、环保的制氢选择。

自2022年涉足氢能产业以来,双良绿电制氢不断跑出“加速度”。

从产能上看。当年,双良成功下线首套1000Nm³/H绿电智能制氢系统,进入规模化发展;今年3月27日,双良年产700台套绿电智能制氢装备项目开工,加上前期项目将具备1000台套年生产能力。

来源:双良节能微信公众号

2023年12月底,双良还公布定增计划拟加码氢能。25.6亿元募资将分别用于年产700套绿电智能制氢装备建设项目、38GW大尺寸单晶硅拉晶项目和补流。

从技术上看。2023年,双良自主研发的首套JSDJ S1系列碱性水电解槽经权威鉴定,产氢量达2000Nm³/h,额定工作电流密度达6000A/㎡,最低200Nm³/h低负荷下稳定运行,氧中氢含量不超过1.3%,可实现5%-10%/s的负荷调节速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月26日,双良荣获氢能观察“金鼎奖”年度领军企业,这充分肯定了双良新质生产力在氢能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

从订单上看。双良绿电智能制氢在国际市场获得新突破,今年1月,双良氢能成功完成首个海外签约,为阿曼联合太阳能项目提供四套5MW,共计20MW电解水制氢装备。

据相关机构统计,当前国内绿氢项目的规划产能将达到200万到300万吨,如果按300万吨规模计算,对应制氢设备的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

“双良氢能产能规模不断扩张,技术创新屡获突破,市场订单捷报频传。”3月27日,在绿电智能制氢装备项目开工仪式上,双良节能董事长缪文彬表示,以双良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氢新动力,向“世界级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不断迈进。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 相关推荐
  • 1
    产业链去库存仍在持续,半导体硅片产能逆势扩张
  • 2
    从“一对三”到“一对N”,谁能切走更多银保渠道蛋糕
  • 3
    六年后装机需求达三倍,光伏先进产能并不过剩
  • 4
    股息分配热情高涨,多只巨无霸ETF加入分红大军
  • 5
    ETF“冰与火”:宽基龙头大象起舞,热门主题尴尬“迷你”
  • 6
    板块占比超六成!364家科创板公司发布行动方案
  • 7
    AI手机竞争升级 厂商角逐多模态大模型
  • 8
    加大投资布局 中国企业家看好欧洲市场
  • 9
    楼市政策“新风向”:多城提升住宅得房率
  • 10
    资金回流科创ETF 机构看好后市机会
  • 11
    新一轮国企改革“棋至中盘” 央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12
    消化存量优化增量 各地楼市政策密集“上新”
  • 13
    公募降佣新规落地 卖方行业回归投研本质
  • 14
    多因素支撑 班轮公司6月或再度提价
  • 15
    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 或侧重“细水长流”对资金面影响有限
查看更多动态